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地方美食

每一道客家菜,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來歷

2017-06-20
来源:贛州旅游

  客家菜,顧名思義就是客家人所吃的菜。客家菜是漢族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并以其獨有的風味在中華美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造型古樸,鄉土風貌明顯。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梅菜扣肉、鹽焗雞、客家釀豆腐、豬肚包雞、釀苦瓜、盆菜等。

  那么你所吃到的每一道客家菜,都有它們的小故事,你知道嗎?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客家釀豆腐

  傳說釀豆腐源于北方的餃子,客家先人從中原南遷后,因嶺南少產麥,過年時吃不上餃子,思鄉的中原客家移民想出一個辦法,把做餃子的餡料填進豆腐塊中,代替餃子,從中得到一點慰藉。因其味道鮮美,于是便成了客家名菜。

  這獨特的風味,經歷代流傳,一直作為客家菜的典型代表。傳統的釀豆腐餡料,主要選用上肉、馬鮫咸魚、香菇、陳皮等。其吃法,除了與餃子的煎、煮、蒸相同外,還有燜、煲、炸等。

  客家肉丸

  據史料記載,自晉朝末年開始不少中原漢人南下遷徙,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后來部分漢人繼續東進福建或南遷廣東等地。為逃避中原戰亂、飽受遷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著太平盛世,渴望舉家團圓,永享安樂寧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帶有濃厚喜慶色彩的風味美食,那就是圓圓的客家肉丸。

  客家肉丸這一傳統風味食品,制作也別具客家風味特色。對于客家肉丸的制作工序,山村客家人娓娓道來:精豬肉(或魚、雞、鴨、牛肉)和番薯粉是制成客家肉丸的主要原料。

  首先將精豬肉切成小片,放入特制的石“料臼”內,用木料椎舂爛,叫打料。然后加入適量的水、鹽、堿、味精等佐料,用木料椎攪拌均勻。接下來按照“一碗精肉兩碗粉”的配制比例,放進薯粉,用料椎反復沖擂,直到“肉丸料”成。最后從石“料臼”挖出肉料,做成直徑約1寸的丸子,放入蒸籠內蒸熟,叫蒸料。

  客家咸雞

  客家菜源遠流長,菜式、做法、發源都相當樸實。其中客家咸雞是代表,深受南方人喜愛。

  客家咸雞也叫“外婆雞”,據說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一位很疼愛外孫的外婆,由于過節時,女兒和外孫都無法回家,所以她在過年殺雞時特地把雞腿留下來,埋在鹽堆里保存。等到節后女兒帶外孫回娘家時,老婆婆就將鹽堆里的雞腿取出來給外孫吃。沒想到經過鹽腌制的雞腿咸香鮮美,外孫特別喜歡吃,并一傳十、十傳百,一道美食就此誕生了。

  客家梅菜干

  明末農民起義,兵荒馬亂,大批中原客籍人士為避戰亂紛紛舉家南遷。循州府北面四十里處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塊方圓十里的平坦土地,迎來了潘、劉、盧、余等一行人,各自選定地域開基立業,墾殖生息,盧公原為書香門第出身,曾當過地方小吏,因不滿朝政腐敗,也攜妻兒隨南遷人群定居于此。此地開闊平坦,小溪流水穿越其中,為跨溪過水而筑簡易木橋,后來定村名為“土橋”。

  盧夫人何氏出身于名門,知書達理,為人善良,但不擅農事。盧夫人生有五子,年尚幼,嗷嗷待哺,戰亂奔波,積蓄花銷殆盡,僅憑夫君一人耕作,日子半饑半飽。一日她在河邊洗衣,孩兒們饑腸漉漉,哇哇地哭著要吃飯,夫人不禁心酸,凄楚淚珠滾落河中。一陣清風,飄來彩云一朵,見一姑娘立于眼前,慈眉善目,仙風道骨。

  姑娘上前撫慰她道:“夫人休得傷心,善心人自有皇天護佑,今我百年修煉、育有菜種一包,是廣濟蒼生之物,你等將菜種播下,春節前可收獲,屆時神州多一物,孩兒可得溫飽矣!”言畢,仙姑即抽身前行,戶夫人急急拜謝,問姑娘姓甚名誰,日后好生報答,姑娘笑答:“廣濟蒼生,何勞報答,姓梅是也。”隨即騰云而去。

  盧夫人選定秋分時節在菜園中將種籽播下,不幾天即出現綠油、齊刷刷的菜苗,極為茁壯。該移栽時正逢秋收后,有大片稻田可供移植,于是,夫婦連日整地移栽,一連幾天共種上一畝多地。經澆水施肥,轉眼又是臘月,正值收獲季節,菜長得又大又肥,一顆重幾斤。

  采來煮食,鮮甜嫩滑,分外可口,孩子們飽食一頓,喜歡得直蹦跳。一餐一顆,連食數日,菜已成熟抽芯開花,于是叫左鄰右舍都來采用,你一筐他一筐,仍剩下一片未及采收,眼見再不采收即會老化,浪費了真可惜!正愁著怎么辦,盧夫人忽然想起臘豬肉,眼前一亮:豬肉可以腌臘,菜不是也可腌嗎?她試著將菜砍下曬干,用陶器(缸)加鹽腌制。

  為了去掉水份,曬干貯藏,她到山上采來一種叫黃毛婆的柔軟凈草作輔墊,密封堆藏。經過曬藏,菜干肉質呈桂園肉油亮形狀,金黃臘色,香氣四溢。春節期間,親朋好友相互走防,宴客時取出梅菜與豬肉同煮,鮮甜可口,別有一番風味。親朋好友問及此乃何物,盧夫人道,是梅仙姑送的菜種,就叫“梅菜干”吧!

  客家釀苦瓜

  很久以前,有兩個結拜的好兄弟,因為在點菜的時候出現了矛盾,一個要吃豬肉,一個要吃苦瓜,聰明的飯店老板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制作出了釀苦瓜。

  客家人早期多居住在山高水冷的地區,氣候潮濕多霧,所以飲食上養成宜溫熱,忌寒冷的特點。蒸好的釀苦瓜,咸鮮脆嫩,清淡爽口,湯純肉鮮無雜味,濃濃的苦瓜香氣四溢誘人,清爽鮮香。不但解毒清熱明目,敗火開胃有營養,而且由于是蒸菜,吃了還暖胃宜氣。

  苦瓜味苦,南方人多食為蔬。夏秋間都可吃到苦瓜,用作配茉佐膳,只覺可口,不覺其苦。釀苦瓜是把苦瓜切成小段之后直接把肉餡塞進掏空的苦瓜里面,吃起來象是苦瓜炒肉,但味道極好。

  客家地瓜葉

  番薯葉有個雅名叫"龍須菜",據說這名字的由來有個典故。傳說乾隆游江南時有一次遭賊人追殺,又與部下隨從走散,躲到一石縫里餓了一天一夜后才敢出來。碰到一農婦,看他氣度不凡,就細心炒了一碗番薯葉招待他吃了頓飯。

  他回京后仍然回味這道菜,可又不知道是什么菜,便派人到江南找到那個農婦,問她上次煮給那個“逃難的人”吃的是什么菜,那婦人聞說上次落難者是朝廷來的人,便不敢說是“番薯葉”,而改稱是“龍須菜”,從此成了“番薯葉”的美名。)

  番薯葉又稱“地瓜葉”,為旋花科牽牛花屬,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地瓜秧蔓頂端的10~15厘米及嫩葉、葉柄合稱莖尖,這是地瓜莖葉中食味更好的部分,過去多棄置不用,近年來因其誘人的保健功能而日益受到世人的青睞。具有顯著的食療保健功能,是很有開發價值的保健長壽菜。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