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荊河 哺育天下糧倉

2017-07-03
来源:湖北日報

  圖為:洪湖濕地漁民“清早船兒去撒網”。

  湖北日報訊 文/圖記者楊麟 通訊員郭顯平 李友華 詹瓊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在荊楚大地,江漢平原,就有這樣一條大河。它是長江向北分流的最大一條支流,千百年奔流不息,連通洪湖、長湖、三湖、白鷺湖四大湖泊,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四湖流域兒女,沿途稻菽飄香、魚蝦滿倉,捧出一座“天下糧倉”。它就是內荊河,一條歷盡千年演變,見證荊楚大地人水共治的河流。

  前世今生,從夏水到內荊河

  “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之焉極。”這是楚國詩人屈原的《九章·哀郢》中的詩句。

  講述的是公元前296年,屈原遭奸臣陷害,被免去三閭大夫之職,放逐江南。他從郢都(今江陵縣)東門水道出發,進入夏水河道。

  夏水就是內荊河的前身。內荊河源自夏水,《水經注》云:“夏水出江津于江陵縣東南,又東逕華容縣(今監利境內)南,又東至江夏云杜縣(在今仙桃東南)入沔。”

  內荊河的演變,是一段人與水抗爭的歷史。夏水是長江向北分流的最大一支,于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史料記載,發源于荊門市西北部,經江陵、沙市、監利3縣市(區),至洪湖市新灘口入長江,全長358公里。沿線串連長湖、三湖、白鷺湖、洪湖、大沙湖等湖泊,聯絡數以百計的大小河渠、溪溝,河道迂回曲折。

  自戰國時期至1955年堵筑新灘口的2000多年時間內,夏水一直是連接長湖到洪湖水系演變的主體。它接納眾多支流,水源豐沛,終年不涸,恩澤四湖大地,收排灌之利、舟楫之便,沿途成為魚米之鄉,后逐漸演變成為內荊河。

  據《長江水利委員會·荊北區防洪排漬方案》介紹,內荊河上游水源是以長湖為尾閭的,發源于江陵、荊門、潛江三地丘陵山區的溪流。1951年,荊州專區交通局為它命名,因其地理位置以及由東荊河與西荊河之名的派生,被命名為內荊河。

  圖為:內荊河示意圖 制圖:萬璇

  據原荊州市水利局局長易光曙著書講述,查閱荊州地區水文資料,自清朝中期,內荊河流域的四湖地區洪澇災害日趨嚴重,到民國時期愈發頻繁。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1954年大水之后,國家著手整治內荊河洪澇災害。

  1955年,長江水利委員會編制《荊北地區防洪排漬方案》,將內荊河裁彎取直,沿線串連長湖、三湖、白鷺湖、洪湖等湖泊,聯絡數以百計的大小河渠、溪溝。幾十萬荊州兒女歷時5年,挖出了這條從沙市區觀音垱鎮習家口至洪湖市新灘鎮新灘口,全長185公里的四湖總干渠,從此結束四湖流域內澇之苦。

  四湖干渠,農田水利翹荊楚

  四湖總干渠上起長湖,下止洪湖,途經沙市區、潛江市、江陵縣、監利縣、洪湖市,通過新灘口泵站進入東荊河,最后匯入長江。中間有習口閘、田關閘、福田寺閘、新灘口閘以及田關泵站、螺山泵站、高灘口泵站、新灘口泵站等大小600多個涵閘和泵站。

  荊州水利部門將沙市區觀音垱習家口作為內荊河的起點,習家口大閘成為連接長湖與四湖總干渠的第一關口。5月底,記者來到四湖工程管理局習家口閘管所。閘口正在放水,為下游補水,也為防汛做準備。閘管所所長張宏雄介紹,作為四湖總干渠的渠首工程,習家口節制閘承擔著長湖泄洪和抗旱供水的主要任務。正常年份,它還能為四湖總干渠中區洪湖補水7000萬立方米,可以緩解中下區灌溉水源不足。

  家住習家口大閘附近的陳清炎老人,見證了長湖和習家口船閘的變遷。陳清炎至今還記得1954年那場大洪水,整個村子全被淹在水中。自從有了總干渠,無論1998年還是去年的大洪水,他和鄉親們都高枕無憂。

  圖為:生態恢復后的洪湖濕地美景。

  在洪湖市新灘鎮,四湖總干渠的水最終從這里流入長江。

  新灘口水利工程管理處副處長殷漢文介紹,新灘口水利工程堪稱四湖總干渠的調節閥,擔負著抗洪排澇,根治四湖地區“水袋子”的艱巨使命。洪水期,這里將上游奔涌的洪水排入長江,枯水期,這里又將寶貴的河水蓄留在干渠內。

  去年夏天,那場大洪水讓殷漢文至今心有余悸。2016年4月23日至8月10日,干渠水位始終超過24.5米的設防水位。那是一場關乎干渠存亡的生死決戰。殷漢文和同事們日夜堅守在新灘口排水閘,所有排水設施全力搶排,長達100余天,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長時間高負荷運行。

  荊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局長盧進步介紹,四湖總干渠是全省最大農田水利工程,堪稱人類水利工程奇跡,它讓飽受洪水內澇之苦的四湖流域成了全國有名的“天下糧倉”。

  這個“天下糧倉”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跨荊州、荊門、潛江三個市,現有面積11547.5平方公里,人口570多萬人,耕地650多萬畝,水域344萬畝,是湖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糧、棉、油和水產品基地。

  據統計,四湖流域常年糧食總產量占全省15%左右,棉花總產量占全省20%以上,油料總產量占全省15%左右,水產品總產量占全省20%以上。

  圖為:四湖總干渠習家口大閘。

  內荊河從白鷺湖流入監利黃歇口鎮,四湖總干渠修通后,黃歇口境內水位下降,湖泊變糧田,水路變陸路。古老的內荊河流經黃歇口沉積下來的土壤使得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豐富的有機質。10萬畝良田,湖泥肥沃,河通渠便,自古種植水稻,稻米品質好。曾連續13年居全省鄉鎮糧食產量之冠,常年產量在2億斤之上。黃歇口鎮,名副其實的全省產糧第一鎮。

  生態修復,水鄉美景指日待

  “真想念兒時,四湖總干渠清甜可口的河水,還有河中成群的魚蝦。”望著日漸渾濁的干渠水,77歲的洪湖市大同湖農場老水利員劉金鵬憂心忡忡。

  如今四湖總干渠水質日漸惡化,盡管荊州水利部門每年都要引長江水改善干渠水質。

  四湖工程管理局局長盧進步介紹,近年來,內荊河流域生態退化,四湖流域已經名不副實,四大湖泊只剩下兩個,流域內湖泊面積減少70%以上,現有湖泊生態破壞嚴重。1949年,四湖流域面積在千畝以上的湖泊有195個,總面積2726平方公里;目前,流域內千畝以上的湖泊只有38個,面積733平方公里,減少了73%。

  盧進步認為,湖泊消亡,水質惡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由于阻斷江湖、圍墾造田、攔湖筑汊,投入不足、管理無序、開發過度、保護不力等因素疊加,導致四湖流域湖泊數量銳減、面積萎縮、內澇、水體污染、環境惡化、生態脆弱、功能退化等問題突出。特別是近年來,受人口增多、工業發展、農業結構不合理等因素影響,四湖流域內水環境持續惡化。四湖流域年排放工業廢水4000多萬噸,生活污水8000多萬噸,還有農藥化肥、水產養殖等污染。

  圖為:黃歇口鎮的四湖總干渠渡口。

  四湖流域的生態問題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去年夏天,伴隨梁子湖破垸分洪一聲巨響,“千湖之省”生態文明建設步入新境界。省委省政府明確,加大退垸還湖、退田還湖、退漁還湖力度,把切割的湖泊“合起來”,把改變的水域“復起來”,把喪失的調洪功能“補起來”,實現水回“娘家”、人水和諧。四湖流域治理正在提速。

  記者在洪湖看到,當地政府正拆除螺山鎮6000畝珍珠養殖設施。去年,荊州市投入1100多萬元率先啟動長湖拆圍,645戶漁民上岸,5.5萬畝圍網全部拆除。洪湖15萬畝圍網全部拆除,1127戶漁民永久性上岸。目前三湖和白鷺湖還湖方案已基本確定。

  內荊河流域魚翔淺底、水天一色的美景有望重現。

  河流檔案

  內荊河并非專指某一條河,而是一個龐雜的河湖水系。內荊河流域乃古云夢澤的一部分,匯長江、漢江來水挾泥沙淤積,經漫長的演變,云夢澤解體成河湖交織的沖積平原。其主要支流有夏水、揚水、夏揚水、涌水等,后隨四周堤防興起,分江汊流遂成為內垸河道串江連湖。內荊河是由名稱不同,但相互聯通的河流總稱。

  河網密布,水泄不暢,內荊河地區素有“水袋子”之稱。1955年12月至1960年3月,對習家口至福田寺的內荊河干流河道進行裁彎取直和擴挖,形成新的排水干渠,因其穿越長湖、三湖、白鷺湖、洪湖,故稱之為“四湖總干渠”。

  河長說

  實行“六堅持”改善水環境

  四湖總干渠洪湖段是四湖流域漬水外排的主要通道,也是沿岸100余萬畝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河道,是洪湖市賴以生存的命脈河之一。我們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落實管護機構,確定管護標準,明確管護職責,落實經費渠道,嚴格考核制度,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全市要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思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黨政主導,分級負責;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堅持屬地為主,適當補助;堅持依法管理,嚴格執法;堅持強化監督,嚴格考核。形成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整合力量,提高治水效率,改善河湖水環境,實現“水清、水動、河暢、岸綠、景美”。

  ——洪湖市市長、總河(湖)長沈先武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