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特别报道

劉志岩: 江口沉銀「發掘者」 國家寶藏「守護人」

2021-03-04
来源:香港商报网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隨着江口沉銀三次考古發掘,52000餘件文物出水,這首在眉山市彭山區流傳了幾百年的民謠被證實。
 
 
    如今,江口沉銀遺址旁,岷江、府河兩江匯流三角洲,備受矚目的江口沉銀博物館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預計2022年底,江口沉銀博物館竣工後,將再現江口水戰場、實物展出蜀王朝,成為岷江文旅經濟帶上一顆閃亮的明珠。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口沉銀考古項目負責人劉志岩。
 
    3月3日,在江口沉銀博物館籌備組辦公室,他正在和考古隊隊員一起修復文物。劉志岩不是刻板印象中的考古人,他會潛水,能玩無人機,還會做新媒體。而他心目中對考古的三個關鍵詞是熱愛、堅持和希望。
 

    一種熱愛 揭開歷史面紗的探索者
 
    劉志岩是北方人,走上考古這條路,源於少年時代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一檔關於老山漢墓發掘的節目。考古的神秘和對過去的探索,讓劉志岩熱血沸騰。
 
    對考古的嚮往,讓劉志岩大學選擇了歷史系考古專業,研究生又選擇了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而後進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但在真正實地接觸考古後,他才發現,考古與課本以及自己的想像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真正的考古長期在野外,風吹日曬,還要面對社會各界的不理解。劉志岩有過困惑,但熱愛使他從未動搖。
 
    劉志岩從事考古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在這十多年裏,他主持開展過成貴高速鐵路和成綿樂城際鐵路等大型基本建設工程搶救性考古發掘等多項考古工作,但與彭山的緣分最深。
 
    十多年前,劉志岩剛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的第三天,就來到彭山了解一座宋墓的情況,參與搶救性考古發掘。十多年後,劉志岩再次回到彭山,作為領隊主持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工作。
 
    江口沉銀遺址面積達1平方公里,第一次發掘點究竟確定在哪裏?岷江水深,以怎樣的方式開展考古發掘?
 
    劉志岩介紹,水下考古傳統方式為潛水,需要大量專業潛水員,危險且效率低。而圍堰考古借鑑水利工程施工辦法,變水下考古為陸地考古,排除了水的因素,更安全方便。劉志岩帶領團隊反覆論證,最終敲定了圍堰考古的方式,開創了我國內陸河流考古的先河。
 
    首次發掘的地點確認一個月後,3米多深的河道中終於發現一枚50兩的銀錠,劉志岩懸着的心才放了下來。

    一份堅持 與時間賽跑的守護者
 
    江口沉銀三次水下考古發掘,每一次都在11月至次年4月。這一段枯水期是水下考古黃金期,但也恰巧涵蓋了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江上寒風凜冽,江水冰冷刺骨,每分每秒,考古隊員都是冒着嚴寒與時間賽跑。
 
    「考古發掘一旦開始,就是上了『戰場』,只能進不能退。時間有限,工作任務重,每一名隊員每天都是『全速衝刺』。」劉志岩說。
 
    江口沉銀考古發掘期間,劉志岩曾經連續工作99天。考古發掘第一年的春節,他還主動放棄休假,除夕夜仍堅守考古陣地。
 
    堅持是考古工作者的一個重要品質。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這種品質更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次發現木鞘時是一天正要收工的時候。」劉志岩說,要不要把木鞘取走讓考古隊員們陷入了兩難。最後,為了確保文物信息完整,避免無法彌補的遺憾,劉志岩和團隊決定不取走木鞘,當晚由10個隊員兩兩一組,輪流值守兩小時。
 
    同樣因為堅持,「蜀世子寶」金印才能得以被發現。劉志岩回憶,金印被破壞成了四塊,分佈在四個不同的區域。「前兩塊同時被發現,第三塊被發現時我們已經感覺運氣足夠好。但缺失的那塊恰恰是能證明金印身份的「蜀」字,不找到,終究是遺憾。」
 
    考古團隊沒有放棄,直到半個月後在距離第三塊被發現位置20米的地方,找到了第四塊。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四塊合拼到一起時,劉志岩手捧着這枚十五六斤重的金印,他的手在顫抖——不僅因為金印本身的重量,還因為其承載的厚重歷史。

    一點希望  讓考古大眾化的踐行者
 
    今年正月初五,回家陪伴了女兒五天的劉志岩又一次告別家人,回到彭山江口。女兒不舍地挽留他:「爸爸,你可不可以多陪我幾天。」對女兒的陪伴,劉志岩缺席了很多個日夜。
 
    「沒有辦法,我們的工作性質就是如此,我平均每年在野外工作達300天以上,不過好在現在科技發達,還可以每天抽空和女兒視頻。」劉志岩說,也許她現在還不懂,但是我想她長大後一定會懂得爸爸工作的意義,明白我們守護的是國家寶藏。
 
    「如果沒有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就算熱愛考古,可能也很難堅持下去。」劉志岩坦言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有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但自己在江口沉銀考古時曾經的一個隊員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很熱愛考古工作,但因為考古長期不在家,無法陪伴親人、戀人,無法平衡家庭和事業,最終不得不辭職。」
 
    一些人對考古工作有誤解,這是劉志岩長期以來希望考古工作走近大眾的努力方向。每到一個長期性的工地,劉志岩都會到當地學校做講座,邀請當地人來考古現場參觀,還運用新媒體進行宣傳,目的就是讓考古大眾化,讓文物活起來。
 
    「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考古,愛上考古,共同守護歷史文脈,守護國家寶藏。」劉志岩說。(記者 付莉莉  通訊員 林茂春)
[责任编辑:薛正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