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林脫貧記

2017-06-12
来源:河南日报

  □本報記者李嵐本報通訊員樊迪

  “這路走著真美!”6月8日一大早,內鄉縣余關鎮子育村的張定林,挎著竹籃到村口的菜地收青菜。走在出村的柏油路上,這位74歲的老人既歡喜又心酸。

  子育村是貧困村。15個村民小組共484戶1784人,散落在岱軍嶺連綿起伏的褶皺里。岱軍河夾村環繞,整個村子只有一條盤踞在山間的窄路與外界相連。12里山路中7個陡坡,客難進人難出。

  當年,正是這條崎嶇的山路,讓張定林心酸不已。1996年10月3日凌晨,張定林女兒在家中分娩后大出血。張定林借來平板架子車,和女婿、鄰居一起拉上女兒就往鄉衛生院走。“走了個把小時,人才被送到手術室,醫生說我們來晚了……”說起往事,張定林泣不成聲。

  閨女沒了,沒過多久上門女婿也走了。望著老伴抱著的剛出生不久的外孫女,張定林一夜愁白了頭。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內鄉縣按照整體脫貧計劃,創出“1+2+N”產業扶貧新模式,“1”即持續發展傳統優勢產業,“2”是實現畜牧養殖和光伏兩個創新產業對貧困戶全覆蓋,“N”就是大力發展電商、旅游等特色產業。

  子育村和仙鶴紙業聯合,在村里設立扶貧車間,進行切紙加工。村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和留守婦女都去車間打工。張定林年紀大,干不了重活,村支書王建偉特地和企業商量,安排他在車間打掃衛生。張定林分外珍惜這個崗位,每天8點鐘準時上崗,忙里忙外的,把車間打掃得干干凈凈。

  去年,村兩委上門服務,為張定林落實了包括易地搬遷、務工在內的七項扶貧政策,他當年就摘掉了貧困帽。

  “3畝荒坡地,一年土地流轉費390元;光伏扶貧,一年3000元;加入聚愛農牧專業合作社,每年分紅3200元;在扶貧車間打工,每月得工資1200元。”張定林說,自己趕上了好時候。

  自家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村里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5公里的通村主干道全部修成了柏油路,村里還通上了自來水、建起了文化大院……這個貧困村變成了脫貧明星村。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