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商报专稿

以市場經濟的手段脫貧致富“中和農信”為400萬中國農戶放貸243億

2017-09-14
来源:香港商报网

  刘冬文拜访甘肃陇西农户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黃鳳鳴报道:無需財產抵押、無需公職人員擔保;貸款利率是采用市場利率,沒有貼息;上門服務,不論遠近;隨時服務,不管早晚……“中和農信”以社會企業的形式成立,專注為農村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小額貸款,讓其通過自身努力有尊嚴地擺脫貧困。這一幹就是21年。

  截止2017年8月31日,中和農信已覆蓋21個省、271個縣、4129個鄉鎮,88462個行政村的400萬貧困人口,其中國家級、省級貧困縣占81%。在中國共有3759名員工、250家分支機構。中和農信至今累計放貸193萬筆,累計放款金額243億元(全文均為人民幣)。每年大概保持約50%的業務增長。

  刘冬文与吴艳仿

  給窮人一個機會

  1983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創立了格萊瑉銀行,專注於向最窮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額貸款,2006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格萊瑉的成功是因為尤努斯深信捐錢捐物類的慈善活動只是權宜之計,而真正重要的問題是為所有人,包括窮人和富人,創造一個平等的競技場。格萊瑉的實踐證明只要給窮人機會,他們的競爭實力不容小覷。在窮困的絕境中掙紮的人們,對現實的機會有更深刻的體察,只要輔以相關的金融服務——小額貸款,他們就能抓住機會。

  中和農信的前身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小額信貸部,由1996年的世界銀行支持的政府扶貧項目起步,中國扶貧基金會將小額信貸項目使命定義為:給窮人一個機會,涵養她們的脫貧能力(因為絕大多數是婦女)。

  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冬文介紹,為窮人發放的個人貸款額度較小(五戶聯保產品是2萬以下;個人貸款最高不超過10萬);五戶聯保的小組聯保貸款形式,即有資金需求的,3-5個農戶組成一個小組,其中如果有一個人還不起貸款的話,其他幾個人替她還。

  在農村,村民其實最清楚誰有信用,誰沒有信用,這樣就形成一種天然的風險屏蔽機制,比金融機構所做的那些調查更加有效。農民組成聯保小組以後,就形成了發展的合力,一家出現了問題,其他幾家幫他一塊來解決,大家互幫互助,共同發財致富。

  “對借款農民既要培植他們對中和農信的“信用”土壤,又要培植社會人文關懷。”

  劉冬文介紹。除了貸款之外,中和農信還給農戶提供保險、彙兌、理財等金融服務。

  中和農信對貸款農戶的貸款額買了意外傷殘與死亡險,如農戶發生此種意外情形則免除其還款責任。由於有了40萬以上並向100萬農戶發展的客戶,就開始試驗大病(如癌症)等小額互助保險,目的是讓大家共出的保費收入最大限度地用於這個群體的福利,免除保險公司介入所耗費掉的高比例的推銷保險提成、管理費用和保險公司利潤。

  目前,中和農信貸款項目覆蓋縣當中,國家級省級貧困縣占比為81%,386743個有效客戶中,93.10%的為農戶。21年來,農戶累計還款率高達99.86%。

 湖南省平江县三阳乡兴阳村,吴艳仿与当地信贷员钟幼萍

  銀行不幹的事,我來幹

  銀行向來“嫌貧愛富”,向無資產抵押的農民進行小額貸款,曾經是市場的空白。民間高利貸也隨之而來。

  “中和農信向三類人貸款:一是絕對貧困、有勞動意願者;二是剛脫貧、不穩定的脆弱人群;三是轉型做非農產業的農民。我們這么做其實是為銀行“拾遺補缺”,也在培養銀行的目標客戶。” 劉冬文解釋了自身的定位。

  2015年,湖南平江縣三陽鄉興陽村,52歲的吳豔仿申請到了5000元貸款,這是中和農信在平江縣發放的最小額度貸款。錢雖然少,但對“一無所有”、收入僅夠溫飽的吳豔仿來說卻是一筆巨款,他的生活開始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吳豔仿同村的小額信貸員鍾幼萍回憶了當時的情況,2015年4月,她接到村支書的電話,說能不能幫吳豔仿申請些貸款。鍾幼萍去吳豔仿家裏探訪了三次,無住房,無資金,無技術,沒有田,也沒有親友,申請貸款談何容易。鍾幼萍向領導彙報了吳豔仿的真實情況,最終還是決定貸款5000元給他。這一筆小額貸款卻徹底改變了吳豔仿的生活。“從來沒遇到這么好的事。”吳豔仿說。他用貸來的款購買了種子和肥料,當年就有了4萬元的收入。今年,他購買了耕田器及運菜用的三輪車,還在借來的房子裏添置了電視機和一些家具。吳豔仿說:“越來越像個家了。”

  隨著種菜的技術越來越好,吳豔仿種植的面積也越來越大,他已經開墾出近十畝的荒地種菜。種菜是個辛苦活,吳豔仿幾乎一天到晚都在地裏忙碌,他計劃今年下半年做起溫室大棚種植,又申請了1萬元的小額貸款。他說自己要繼續幹上幾年,爭取多攢點錢,蓋上新房,娶上老婆。

  刘冬文在深圳接受记者采访

  堅守創新,引進商業資本

  如何讓公司具有持續造血功能,如何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幫農戶有尊嚴地脫貧致富,這是劉冬文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堅持精細化管理不出系統性風險,風險控制第一,發展擴張第二;堅持檔案可查證、客戶數據和一線員工工作數據可追蹤的數據化管理;堅持利率只用於覆蓋貸款成本(通常7%~9%)和單筆貸款額度太小帶來的高人工成本占比後略有結餘。”劉冬文一連說了好幾個“堅持”。而除了堅守之外,公司還必須創新,否則就無法保持速度,也無法達到打通農村金融最後一百米的理想目標。

  現在,中和農信已經調整到市場化籌資,如在債券市場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國際公益市場融資和互聯網等開放性的思路上來,同時,2016年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國際金融公司、紅杉資本等原有股東的基礎上,中和農信又吸引了螞蟻金服、天天向上基金等商業資本的加入,帶來了商業化的運作新理念和技術援助。

  如今,由優秀人員組成的董事會,決議重建跟移動互聯網接軌的動態信息系統,使信貸人員的工作行為不僅在數據上而且在圖片上可動態追蹤與查證,防止問題的隱藏和積累。同時建立了內審部直接歸董事會管理。成立董事會內部的戰略委員會、審計委員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和高管提名委員會,使董事會建設逐步專業化並用此方法促進經營班子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從而形成決策與執行的良性互動與良性循環。

  劉冬文1973年出生於湖南茶陵農村,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2002年辭去國務院扶貧辦外資中心的工作,到中國扶貧基金會做小額信貸,隨後到中和農信擔任總經理,用劉冬文的話來說,他似乎被注定要紮根農村、與農民打交道。而他在與農民打交道的過程中,也享受到巨大的成就感。他的理想和情懷,不是自己賺多少錢,而是幫助別人賺多少錢。“中國如果要出現第一家成功的小額信貸公司,那一定是中和農信,我要等到這一天。”劉冬文躊躇滿志。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