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爭先立潮頭——湖北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故事

2017-08-02
来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 記者 文俊 通訊員 馬貴兵 實習生 何鑫

  天宮二號,晶振模塊電子元器件來自湖北;蛟龍入海,布放回收系統來自湖北;大國重器,湖北貢獻智慧。

  第一臺液態氫新能源客車、第一條500米高鐵長鋼軌、第一次從稻米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5年來,我省科技工作者創新爭先,交出優異答卷。

  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記者采訪了科技工作者代表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梅剛華,聆聽他們的創新故事。

  雜交油菜之父的“傅氏六件套”

  “傅老師不在實驗室,就在油菜田。”傅廷棟院士的學生說,這對他們影響很大,“油菜開花的時候雨多。穿著沾滿泥土、五六斤重的膠鞋,一干就是一天,我們年輕人都吃不消,何況傅老師今年已經79歲了。”

  他率先在中國育成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及其雜種,比常規品種增產20%;“GCIRC杰出科學家”是國際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獎,他是世界上第二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亞洲地區獲此殊榮的科學家。談起“世界雜交油菜之父”傅廷棟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的學生們滿是自豪。

  1972年3月20日早晨,吃過飯,傅廷棟像往常一樣下了油菜試驗田,東找西看。就在那一天,國際上一直尋找未果的雄性不育型油菜,他在學校的試驗田里一次性找到了19株。從此,油菜種植的歷史被改寫了。為了這個發現,彼時34歲的傅廷棟已經在田里經歷了3年的試驗,排除了幾十萬株樣本。

  因為經常在田里工作,在華中農業大學師生的眼中,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壺、工作服、筆記本,已經成了傅廷棟的標配,人們戲稱“傅氏六件套”。有一年,在學校工會舉辦的晚會上,當表演者穿戴著“傅氏六件套”出場,進行人物模仿秀的時候,全場大笑,隨即又掌聲雷動。

  就是這位行走在田間,常被誤認為普通農民的中國學者,卻讓國際油菜界的專家們豎起大拇指。2007年3月,在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的閉幕式上,擔任大會主席的傅廷棟致辭后,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位專家、學者集體起立,將經久不息的掌聲送給了這位低調而又執著的科學家,也送給中國。

  “北斗三號”心臟的締造者

  “北斗三號”系統組網衛星計劃今年首次發射,其核心部位星載原子鐘的研制者,就是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梅剛華團隊。

  星載銣原子鐘被稱為導航衛星的“心臟”,通過無線電波的傳播時間來確定每個用戶的位置,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核心技術。當年,在北斗系統工程建設啟動之初,少數西方國家壟斷了星載原子鐘技術。我國向國外求購一臺星載銣原子鐘時遭拒,困難時刻,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挺身而出,在梅剛華帶領下,先后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新一代超高性能星載銣原子鐘。

  20年來,梅剛華沒有正常休過一次長假。由于該研究項目的特殊性,研究進展不便報道,研究論文也不宜發表,他和他的團隊甘于寂寞,默默奉獻著。現今,他們的成果可使衛星導航定位精度提升至分米級,超過了此前世界上精度最高的美國新一代衛星所用的增強型銣鐘,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突破了北斗系統工程的技術瓶頸。“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建設階段,設計精度更高,對星載原子鐘也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梅剛華團隊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研制出新一代星載銣原子鐘產品,計時精度提高了約10倍,達到100億分之3秒水平,與美國GPS衛星最新一代星載銣鐘并列,躋身國際頂尖水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斗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曾經點評:“武漢物數所做的衛星鐘,凝結了咱中國人的智慧。”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