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内蒙古 > 地方产业

內蒙古蒙醫藥事業遭遇發展之困

2016-08-05
来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 王靖 張麗娜/呼和浩特報道

  蒙醫藥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輻射國內8個省區市以及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家。其在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等方面療效顯著,千百年來為各族群眾的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調研發現,由于高檔人才缺乏,目前內蒙古蒙醫藥創新能力不足、基礎研究薄弱。另外,與苗藥、藏藥不同,蒙藥難以進入蒙醫院,也讓其產業化步伐十分緩慢。

  人才斷檔博士空白 蒙醫藥陷學術危機

  蒙醫藥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蒙醫藥做大做強離不開跨專業、跨學科、跨地區甚至跨國家的專職蒙藥研發人員。記者了解到,目前內蒙古的蒙醫藥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都面臨著高等人才斷檔危機。以突破蒙藥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性技術為目標的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來說,研究院中僅有11名專職研究員,5名兼職研究員,人員非常緊缺。此外,由于采用聘任制,無編制,人員流動性較大,長期、穩定的蒙醫藥研究很難保證。

  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院長奧·烏力吉介紹,該學院共有45名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們將大量時間用于課業,幾乎無暇進行專職蒙藥研發。此外,教師年齡普遍偏大,也讓學院陷入后繼無人的窘境。

  記者了解到,為培育創新成果,促進蒙藥事業發展,內蒙古共組建了2個自治區級蒙藥研發創新團隊,并利用蒙醫藥教學優勢,在學校內組建了8個蒙藥創新團隊。但這些團隊幾乎是一套人馬。幾年下來,由于人員重復,團隊創新活力不足,創新成果稀缺。

  奧·烏力吉告訴記者,內蒙古對蒙醫藥傳統資源和古典文獻的挖掘、繼承、保護等工作,尚沒有系統化的安排和部署,現在一些老蒙醫大夫的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如果不解決人才的問題,蒙醫藥的研發、產業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蒙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應該以學術型為主,怎樣培養蒙醫藥高層次緊缺實用型人才是蒙醫藥事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內蒙古醫科大學副校長阿古拉說,目前,蒙醫學博士教育在我國處于空白,從國際專業領域看,蒙古國、俄羅斯等國都在積極建設和發展蒙醫學。據初步統計,過去十年,我國至少有16位國內著名蒙醫教授或醫生在蒙古國完成博士學業,2015年蒙古國在我國的蒙醫學博士招生數量增至32人。他說,長期以來國內優秀的蒙醫學人才只能到國外讀博,不僅造成蒙醫學學術危機和文化危機,也直接影響蒙醫學在國際學術領域內的專業主導地位和專業話語權的導向等問題。

  “小算盤”阻大趨勢 蒙藥難進蒙醫院

  “藥企生產的標準蒙藥連一個藥片都進不了蒙醫院,蒙醫院說自己能生產,不要。目前,蒙藥只能在藥店中零售。”內蒙古一家蒙藥企業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據他介紹,蒙醫院和藥店應是蒙藥的兩大銷售市場,而且因為蒙醫院的患者用蒙藥針對性強,實際上是蒙藥銷售的主要市場。但如今,進不了蒙醫院的蒙藥只能在藥店零售,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藥企發展資金積累緩慢,投向產品創新、生產能力提升的資金不足,嚴重制約著藥企的長遠發展。

  奧·烏力吉介紹,目前,內蒙古共有18個藥企在生產蒙藥,年產值不足10億元。與早已進入當地醫院的藏藥、苗藥相比,藏藥的年產值是蒙藥的3倍,貴州苗藥的年產值是蒙藥的15倍。藥企生產的蒙藥進不了蒙醫院,嚴重影響著蒙藥的產業化發展。

  2005年施行的《醫療機構制劑注冊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制劑,是指醫療機構根據本單位臨床需要,經批準而配制、自用的固定處方制劑。醫療機構配制的制劑,應當是市場上沒有供應的品種”。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藥企生產的蒙藥已有100多個品種,但蒙醫院拒絕現成的標準蒙藥進入醫院,卻通過蒙藥制劑室進行重復生產,這與國家法律規定相違背。

  記者了解到,蒙藥被蒙醫院“拒之門外”的最主要原因是利益。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國家蒙藥制劑室中心主任孟克巴牙爾向記者透露,考慮到蒙醫院的發展,制劑室生產蒙藥能有一部分利潤和收入。據他介紹,目前國家蒙藥制劑中心生產的蒙藥年產值達5000多萬元,醫院可獲得30%的利潤。如果藥企的蒙藥進入蒙醫院,這部分利潤將大打折扣,有減半的可能。倘若藥企生產的蒙藥進入旗縣級蒙醫院,受旗縣級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影響,旗縣級蒙醫院利潤縮水比市級蒙醫院更大。

  記者調查了解到,除蒙藥進不了蒙醫院之外,蒙藥產業化發展還受到以下干擾和限制:

  一是藥材資源枯竭,質量難以控制。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寇衛國介紹,由于人們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對野生藥材濫采濫挖、大面積砍伐墾荒、過度放牧,致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原生植被遭到破壞,出現野生藥材、礦物類和動物類藥材的個別品種瀕臨滅絕的境況。一些蒙藥生產必需的藥材品種出現來源緊缺的情況,個別品種資源瀕危的藥材甚至已無處可求。這些藥材的緊缺正在逐步危及蒙藥產業的未來發展,品種替代研究迫在眉睫。

  另據了解,由于多數藥材需要外采,蒙藥企業與藥材基地相銜接的蒙藥材種植和生產鏈尚未形成。直接從藥材市場采購的藥材,由于市場和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藥材在種植和采挖環節難追溯,致使藥材質量經常波動,直接影響成品質量控制。

  二是蒙藥標準化建設緩慢。蒙藥標準是蒙藥生產的重要依據,標準水平直接關系到蒙藥的質量水平。通常而言,標準應伴隨市場需求和技術水平的提升有計劃地進行完善和提高。但由于受到經費和技術方面的制約,內蒙古的蒙藥標準體系建設緩慢。如現行《內蒙古蒙藥材標準》制定于1986年,已不能適應目前的需求,而新的蒙藥材標準多年沒有頒發。內蒙古至今還未頒布正式的蒙藥材炮制規范,各生產企業和制劑室生產中藥材炮制方法不一,同時,由于缺少量化標準,同樣的方法所掌握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三是蒙藥新藥審評困難。按照我國現行制度,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不設專門的蒙藥審評部門,所有民族藥的審評全部歸入中藥類。由于審評人員專業背景不同、中藥與各民族藥之間醫學藥學理論基礎不同,這無形中給民族藥審評制造了障礙。蒙藥新藥審評也因此頻繁受阻、困難不斷。

  專家呼吁中長期規劃 建議劃其入支柱產業

  蒙醫藥產業是內蒙古獨有的優勢特色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內蒙古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包保全、寇衛國等業內人士建議,國家和自治區應組織各方力量,針對蒙醫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制定蒙醫藥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經驗,將蒙醫藥產業確定為支柱產業,在資金投入、政策扶持方面,為蒙醫藥的產學研創造較為寬松的發展環境,推進現代化、標準化建設,從而加速蒙醫藥產業化發展速度。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蒙藥研究開發和產業優化升級提供了優良的方法和手段,使蒙藥現代化成為可能。包保全說,相對國內中藥產業而言,蒙藥研發過程及產業化步伐較緩慢,創新能力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基礎研究太薄弱。當前,亟須加強蒙醫藥的基礎研究和科研創新能力建設,積極支持產學研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的研發路徑,引導和支持更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參與蒙藥研究工作。

  蒙醫院和蒙藥企業各自的職責須明確。奧·烏力吉、內蒙古食藥監局藥品化妝品生產監管處處長呼格吉胡等業內人士認為,不論是技術、設備、人員、規模,蒙醫院都不具備蒙藥企業生產蒙藥的優勢,應傳承好、發揚好蒙醫的特色和優勢,為蒙藥的發展奠定基礎,把批量生產、研發優質蒙藥、推進蒙藥產業化的任務還給藥企。這一問題,應由政府相關部門出面解決,使蒙藥企業生產的優質蒙藥順利進入蒙醫院,造福患者的同時,也盤活藥企運行。藥企生產的蒙藥進入蒙醫院雖會造成蒙醫院部分利潤受損,但損失的利潤可以通過提高醫療服務價格來彌補。這與國家公立醫院改革方向一致,也是破除“以藥養醫”的有效方式。

  阿古拉、包保全等多名學者建議,國家和自治區應重點扶持蒙藥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切實解決當前蒙藥標準制、修訂工作滯后,甚至有的品種沒有標準,整體標準水平偏低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標準的制定、修訂,爭取盡快提高蒙藥標準,并使部分條件成熟的品種標準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具體而言,一是要盡快完成《內蒙古蒙藥材炮制規范》的制定和頒布,解決當前炮制方法不統一,特別是缺乏量化標準的問題;二是要盡快完成《內蒙古蒙藥材標準》修訂,實現藥材標準水平提升,標準品種滿足生產使用需求;三是要盡快對當前醫療機構配制量大、使用頻次高的蒙藥制劑品種標準進行統一和規范,然后分步完成全部品種的整體標準提升工作。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