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特别报道

四川筠連縣67歲老支書楊申華:牛背上的追夢人

2021-07-23
来源:香港商报网
    「放牛過山坡,青草多又多,牛兒塊肥胖,主人笑呵呵,新時代政策好,牛兒餵的多,富民振新村喲喂。」
 
    唱着山歌、放着牛,四川省筠連縣沐愛鎮金坪村的養牛人,楊申華的山歌聲在廣袤青綠的大山里寧靜空曠地迴響,40多頭膘肥體壯的筠連黃牛搖着尾巴,悠閒自在地在林地間啃食青草。
 

楊申華在林地間放牛(張華 攝)
 
    鄉村振興,成功的關鍵在於建強基層黨組織、選好「帶頭人」,讓黨組織更有凝聚力、號召力,成為帶領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主心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產業發展之路。把產業牢牢抓在手上,通過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讓人民群眾增收致富。
 
    筠連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融進產業發展里。
 
    「我是一名老黨員,也是一名卸任了的老支書,學習了黨史以後我最深的感受是,黨的事業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是因為不管多累、多苦、多艱難,都有黨員幹部帶頭干。現在,要全面振興鄉村,沒有產業是不行的,我們這兒土地條件好,適合養牛,也符合我們筠連肉牛產業發展大規劃。雖然我67歲了,卸任支書了,但我還是一名黨員,我有信心把牛養好,給村民做好示範。」
 
    楊申華是原筠連縣沐愛鎮金坪村黨支部書記,幹了20多年的村黨支部書記,2011年卸任以來,不褪黨員本色。結合該縣大力發展肉牛養殖這一主導特色產業和本村實際,搞起了肉牛養殖。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對楊申華來說,從兩三頭牛開始,發展到三四十頭,再到現在規模化飼養,他憑藉紮實苦幹的老黃牛精神和過硬的養殖技術,成為了牛背上的追夢人。
 

建鑫家庭農場飼養的牛(張華 攝)
 
    林深、草密的大山里,楊申華唱着山歌,放着牛群。這幅安逸的場景,不僅悠然自樂,更是楊申華養牛的秘訣。「你看嘛,這幾山的馬草,周圍的青草相當好,各種各樣的草,牛兒吃了不生病,有病都會好,每天放到三四點回去,牛兒長得肥肥的」。
 
    除了放養,老楊還租賃了150畝地種植牧草。「你看哈這個草嘛,很漂亮,這個草長延兜(滿窩豐茂)以後,一窩割出來可以夠兩三頭牛吃,這個草種下去後,用牛糞來施肥,不需要其他肥料。這就是綠色養牛。」
 
    精明能幹的老楊,能把牛養到現在這樣的規模,而且個個膘肥體壯,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2011年,當了20多年村黨支部書記的楊申華退休後就開始了養牛。靠着勤勞把牛從3頭發展到了40多頭,這花費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老楊說,金坪村地處邊遠山區,地區條件差,村里也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鄉村要振興,村民要富比較難。好在山區空氣較好,土地也適合種牧草,可以養牛。
 
    養牛雖是好門路,可是,單靠自己又有點力不從心。2020年初,老楊和同村兩個打工返鄉的村民商議合夥投資500萬元,建設了佔地5畝,規模達400頭牛的規模化肉牛養殖場,並成立了建鑫家庭農場。在縣委縣政府推出的「好牛貸」等政策資金的支持下,當年飼養量就達到了110多頭。步子一下邁大,養殖風險也接踵而來,牛脹氣、母牛難產。損失1頭牛少則五六千元,多則上萬元。面對困難,67歲的老楊不得不在技術上啃起了「硬骨頭」。
 
    老楊一方面開展科技防疫,學會了治病、配種、接生,成了地地道道的養牛「達人」;另一方面探索飼養方式,放棄了酒糟飼養的習慣,只用青草加精飼料。「青草加精飼料養牛,餵出來的牛,肉品質好,抗病能力強,產子率也比較高」老楊滿臉喜悅的說道。
 

牧草種植基地(張華 攝)
 
    有了飼養技術的改進,老楊滿臉喜悅地告訴記者:「現在的100頭母牛,相比過去而言,1年能多產10來頭牛犢,一年下來能增加十五六萬元收入。」現在老楊所在的建鑫家庭農場,飼養了180多頭牛,其中母牛170頭,通過自繁自養,到年底規模將達240頭左右,預計可以出售80頭,產值150萬元左右。在楊申華和合伙人的帶動下,金坪村返鄉養牛的村民新增了10餘戶,總規模超過100頭。
 
    周清松就是其中一位,而且還是老楊的合伙人。因為是外出打工返鄉的青年,年輕、有文化、見過世面,現在是建鑫家庭農場的行政管理。「在老支書的帶領下,一起養牛,現在在家鄉找到了自己的事業,把牛養好,一年下來有好幾十萬的收入,而且還可以照顧家裏的老人小孩。這個養牛產業可以說是挺『牛』的產業」。
 
    有了大家的參與,金坪村的養牛產業也開始邁向新的階段。老楊說:「我有一個夢想,滿山長青草,把牛兒餵的胖胖的,滿山都是牛兒,看着喜慶。」
 
    正是有了像老楊這樣勤勉的養牛人,正是有了老楊這樣的黨員帶動示範,2020年,筠連縣肉牛存(出)欄18.87萬頭,出欄肉牛5.79萬頭,綜合產值69.47億元。肉牛存出欄量居全省農區縣第二位、川南第一位。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96個、家庭牧場89個,存欄500頭以上的重點專業村有85個,存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場305個,存欄10頭以上的適度規模養牛大戶3000餘戶。註冊成立肉牛生產加工企業10個,建成肉牛屠宰加工企業5個,3萬噸牛糞有機肥生產企業1個,在建3個。(記者 梅超 通訊員 張華 宋婷 蘭茜)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