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靈渡古剎 道從此入

靈渡古剎 道從此入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3-08-09 09:52:53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位處元朗廈村西南方之圓頭山(又稱靈渡山)山谷內的靈渡寺,為香港三大古剎之一,是本港佛教發源地,惟地點偏僻,沒有公共交通抵達,一直以來較少人到訪。該寺為廈村鄉鄧族祖堂物業,負責管理事宜的鄧佑明(新圍村長)說,來靈渡寺最重要是看看這所寺如何古,如何不拘束自由地觀賞和參拜。廟宇也很特別,在同一建築物內,同時佛道並存,引人入勝。

2.jpg

寺內現存最古文物應是鑄造於清道光二十年的大銅鐘。

靈渡寺的具體建成年份已不可考證。坊間資料多引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的《新安縣志》,該志卷十八勝蹟略「寺觀」記載:「靈渡寺在縣南三十餘里靈渡山」;另卷廿一人物誌「僊釋」條記杯渡禪師時說:「復駐錫於靈渡山,山有寺,亦名靈渡寺」。杯渡禪師為活躍於南北朝劉宋時代(420年—479年)的高僧,相傳他以杯渡海,先駐錫屯門山(即杯渡山,現稱青山),其後遷往數里外的靈渡山,由此計算靈渡山一帶早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已有傳揚佛教活動。

8.jpg

廈村鄉為主要管理人

有流傳指靈渡寺初建於唐代,在現時山坡上之上級,宋、明兩代經多次修葺及重建,其間曾演變成為道場,到明代固定為亦佛亦道。因此靈渡寺雖以寺為名,實為佛道一家,正殿大雄寶殿供奉三方佛和觀世音菩薩,兩旁偏殿則有道教的呂祖、關聖帝君等。

1.jpg

因風水緣故,寺門改成橫向。

而廈村鄧族與靈渡寺的關係始於何時?立村始祖錦田九世祖鄧洪贄和鄧洪惠堂兄弟,於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9年)遷居廈村,開基立業。鄧佑明說,祖先來到時,靈渡寺已存在多年,這寺是廈村鄉內最近的廟宇,因此不少村民會前來求神問卜、添香油,後來鄧族人丁漸興旺,有村民甚至捐土地給靈渡寺,希望在有租收納下維持寺院經濟。他說,最值得大書特書之事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靈渡寺於山坡下級重建,即現時所見面貌,當時亦因風水緣故,將寺門改成橫向。其中出資最多就是廈村鄉,及後該鄉成為主要管理人。

現任靈渡寺司理鄧本善說,英國租借新界後,出現司理制度,族人應是在那時將靈渡寺登記了,將之成為祖堂物業,由司理負責打理。2014年出任司理的他,前年便肩負重任,負責寺內佛像及其他神像、對聯等復修計劃,今年初工程完成,三尊佛鋪金身,前方加了玻璃幕牆防塵煙及避免受人破壞,保存更久。他與鄧佑明都說,廈村鄉會一如既往管理靈渡寺,不牽涉任何經濟活動(如設齋堂),繼續保持其古舊廟宇面貌,供善信來參拜。

5.jpg

今年1月中靈渡寺舉行復修神像完成的灑淨及上供儀式,鄧佑明(左)及鄧本善(中)出席儀式,後方是復修後美輪美奐的佛像。

仍殘留從前古寺遺跡

偏遠的靈渡寺,只能乘53號巴士在田廈路新生村車站落車,沿村路行30分鐘可到,不過亦可乘的士直達。聽鄧佑明說,那條入寺石屎村路大約有40年歷史,之前遊人在路下方田間的小徑進入,他小時也常與村中同伴走過,經過田邊、水坑邊,到靈渡寺門前的水坑捉蝦、魚。2007年通車的港深西部公路將小徑分成兩截,而小徑已不能直達,因有不少建築物阻擋。

4.jpg

客堂有舊日住持資料。

香港歷史學家蕭國健曾於1977年出版《香港之三大古剎》,其中一章談到靈渡寺。他說,早於青年時期,時間約1963至1965年間,與友人到訪靈渡寺,旅行資料來自當時著名的旅遊家吳灞陵,到70年代初因攻讀碩士,去了不少地方考察,靈渡寺又是其中一處,因此才有了後來那本談古剎的書。他回憶一甲子前首訪靈渡寺可說舟車勞頓,由港島家出發,到中環統一碼頭坐船過海到佐敦道碼頭,轉巴士入元朗,下車點已記不起,但走入靈渡寺要兩小時,只記得廈村鄧氏宗祠旁有小路入寺,經錫降圍,走的是田基路,見到有些墳墓。寺前溪澗有尖形螺,可吃,他與友人也撿了一些。

靈渡寺現今面貌不足二百年,但亦殘留從前古寺的遺跡。鄧佑明說,寺後右方對上百米,有地方比較平坦,應是古寺位置,但因太多樹草,已難再去了解情況。相傳是杯渡禪師開鑿的泉井「杯渡井」,亦在寺後方,已被沙石所填塞,井雖不見,但仍有泉水輕滲,有村民會拿水煮茶,在寺前大樹下圍坐品嘗。

3.jpg

〈先父寵榮公軼事碑記〉記載一段孝子故事。

牌匾由狀元梁耀樞手書

靈渡寺為兩進式格局,是目前香港僅存的清代形式古寺。相信不少初來靈渡寺人士會被入門後的西式拱卷長廊吸引,長廊掛有對聯及牌匾,最突出是最前方的「道從此入」牌匾,由同治十年(1871年)狀元梁耀樞手書,不少人都喜在此留下美照。寺內可看的東西很多,如廈村村民鄧惠麟於73歲時所立的〈先父寵榮公軼事碑記〉,記載其父鄧寵榮33歲時因病險死,幸得菩薩顯靈,得以延壽八載,復生二子的故事。寺內現存最古文物應是鑄造於清道光二十年的大銅鐘,鑄文清晰可見。寺內的題壁、對聯、牌匾,不少為名人之作,這裏未能盡錄,期待有心人前往細看。(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頂圖:西式拱卷長廊掛有對聯及牌匾,前方的 「道從此入」 牌匾最突出。 記者 鄭玉君攝

責任編輯:鄭嬋娟 靈渡古剎 道從此入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