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内蒙古 > 地市简讯

內蒙古赤峰:設施農業讓松山區農民腰包鼓起來

2016-08-05
来源:正北方網

  赤峰市松山區常住人口57.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6.8萬人,目前有耕地近240萬畝。面對有限的土地,如何在保障糧食正常生產的條件下讓農民增產增收,實現早日富裕?松山區在探索中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6月8~10日,由《北方新報》、正北方網、北方網絡電視臺聯合組成的“喜迎十八大 走基層看發展”采訪團來到松山區,對他們好的經驗、好的做法進行了采訪。

  北洼子村:一個大棚一季純收入超3萬

  6月8日一早,記者一行來到松山區穆家營子鎮北洼子村,在這里記者看到,北洼子村地處荒坡地,幾千個蔬菜大棚沿坡而建。記者隨便參觀了幾個大棚發現,因為是夏季,大棚里種植的蔬菜要避開上市高峰,目前正在育苗,但也有幾個大棚里種植的西紅柿已經成熟。在大棚里,記者見到了正在種植西紅柿的耿興元,他對記者說:“以前這些地都是旱地,一年到頭一畝地打糧也就能賺200元。自從鎮里組織大家種植蔬菜大棚后,每個棚雖說只有1畝地左右,但純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今年耿興元把兩個蔬菜大棚都種了西紅柿,3月份西紅柿的價格大漲,耿興元種植的兩個蔬菜大棚純收入達到10萬元,而且這只是一季。采訪中,耿興元每說到收入都會樂得合不攏嘴。

  記者了解到,北洼子村共有農戶1160戶、人口近4000,該村發展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已經10年了。2004年,村領導班子及部分村民代表三下遼西等地考察取經,決定以“返租倒包”的形式將全村1萬多畝荒坡地從村民手中租來,然后修路、通電、引水,建設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再以同等的價格承包出去。到2006年,北洼子村種植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出了名;2009年,該村生產的西紅柿遠銷到俄羅斯等國家。2010年,北京、廣州等地的客商主動找上門來,以較好的價格同該村6名經紀人達成收購意向。目前,北洼子村萬畝荒坡地已經建成日光溫室蔬菜大棚3678棟,戶均2棟以上,效益超億元。

  布局:蔬菜種植一鄉一品

  記者采訪時在一個西紅柿大棚看到,棚的上方吊著若干片沾滿飛蟲的黃板,門口右側的墻壁上整齊地掛著塑封的《無公害蔬菜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安全合理使用準則》、《防蟲網的應用技術原理及技術標準》等一系列文件及田間管理記錄本。北洼子村棚區在病蟲害防治上,推廣了防蟲網、黃板防蟲網等物理方法防治白粉虱等蟲害,即便少量使用農藥也嚴格做到低毒、低殘留,確保100%達到國家規定的無公害蔬菜標準。

  在松山區其他一些鄉鎮的蔬菜大棚里,記者同樣看到的是這種物理病蟲害防治方法。松山區農牧業局局長許振華對記者說,種植蔬菜一是可以解決市民的菜藍子問題,二是可以讓農民創收。而要把蔬菜賣出去,并且要賣個好價錢,就要求出產的蔬菜品質要比別人的好。另外,為了蔬菜外運時方便菜商拉菜,松山區提出了一鄉一品的種植蔬菜方法,也就是一個鄉盡量推廣一個蔬菜品種,這樣既有利于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害防治,又有利于銷售。

  通過幾天走訪記者了解到,松山區發展設施農業,基本上按照區域化進行布局,現已擁有安慶鎮甜瓜、太平地鎮葡萄、夏家店鄉食用菌、穆家營子鎮硬果番茄、城子鄉甜椒等產業園區。各園區都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數量已經發展到幾十家,合作社負責技術推廣、銷售渠道等重要事情,解決蔬菜種植戶的后顧之憂。松山區還擁有一處全國定點蔬菜批發市場,建立了滿洲里、東莞等對外銷售辦事處,農產品的網上銷售也在積極開展。

  技術:從聘請人才到輸出技術員

  許振華局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發展設施農業的關鍵要素一是資金,二是技術。松山區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0多萬元,作為啟動和引導資金,用于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同時,每年捆綁使用涉農資金2000多萬元用于發展設施農業。松山區還創新融投資方式,通過實施大棚產權證抵押貸款等方式,破解農戶貸款難問題。在資金使用上,建一個日光溫室蔬菜大棚財政補貼3000~5000元。

  松山區曾多次組織基層干部和農民到山東壽光、青州和遼寧朝陽、凌源進行學習觀摩,每年外出參觀學習人數達1萬多人次,極大地提高了干部群眾對發展設施農業的認識。為解決技術問題,松山區成立了蔬菜技術服務中心,建立了區、鄉、村、棚區服務站四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先后從自治區及山東、遼寧等地聘請專家,招聘技術員150多人,充實了各個層面的技術力量。蔬菜技術服務中心和鄉鎮農業站分別對農業干部、技術員、農民進行培訓,每年培訓數量都在1萬人次以上。通過近幾年不斷的學習、實踐,如今,松山區自己培養的技術員有200余人,先后分赴外地做設施蔬菜、瓜果栽培的技術指導,年創收約600萬元,去年松山區的技術員還被蒙古國聘用。

  效果:保障耕地農民增收

  2003年底,松山區設施農業還不足千畝。2004年以來,松山區的設施農業以平均每年2萬多畝的速度推進,目前已經發展到20萬畝,約占全區種植面積的17%;蔬菜、瓜果的年產量從起步時不足10萬噸發展到120萬噸,年產值26億多元;經營設施農業的農戶從1000多戶發展到10000多戶,占農戶總數的10%。

  不僅如此,松山區還是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2011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躍升為全國產糧大縣200強之一。如何在保障糧食增產的前提下把蔬菜種好,實現富民,一直是松山區農牧業部門的重要課題。許振華局長對記者說,記者采訪看到的蔬菜大棚大部分建在山坡上、旱地里,這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所在。目前松山區產糧每年都在10億斤以上,再想占用耕地建大棚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松山區是國家重點產糧大縣,必須保障糧食生產,人們最后想出了在荒山、荒坡上種植蔬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松山區農民的純收入由2004年的每戶4000元增長到去年的5萬元,可以說設施農業讓松山區既保障了耕地數量又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