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本地新闻

黃山打造大型黃梅戲音樂劇《曙光曲》

2016-11-07
来源:香港商報網

  黃山打造大型黃梅戲音樂劇《曙光曲》

  頌人民革命音樂家張曙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吳敏報導:“賞徽州民俗,頌赤子讚歌”,11月4日晚,以歙縣籍革命音樂家張曙為原型的大型黃梅戲音樂劇《曙光曲》在歙縣第十一屆徽州古城民俗文化節開幕期間隆重上演。黃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路海燕,副市長陸群,市政協副主席張俊傑出席開幕式並觀看演出。

《曙光曲》在張曙故鄉歙縣展演

黃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路海燕 與《曙光曲》演出人員合影

  人民音樂家張曙(1908-1938),原名張恩襲。張曙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歌曲200余首,現存80餘首,其題材大多表現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鬥爭精神,音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他的代表作有《保衛國土》、《丈夫去當兵》、《壯丁前線》、《日落西山》、《趕豺狼》、《洪波曲》等。

  “日落西山滿天霞……”,《曙光曲》在張曙譜曲、田漢作詞的歌曲《日落西山》的悠揚旋律中緩緩拉開序幕,一段革命音樂家張曙以音樂為武器的傳奇故事開始上演。該劇由黃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委歷時兩年精心打造,並已被列入第十一屆安徽省藝術節參演劇碼。

  此前的11月1日晚,《曙光曲》在合肥大劇院首演。首場演出反響熱烈。

  讚歌:以黃梅之腔,傳革命之情

  “用這曙光曲去喚醒那沉睡的民族靈魂”,《曙光曲》以人民革命音樂家張曙為原型,講述了在中華民族的危亡時刻,作為熱血青年的代表人物張曙的抗戰故事。頌揚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作為個體生命對於國家民族命運的責任心、使命感和獻身精神。

  該音樂劇採用黃梅戲的演繹方式,彰顯徽文化之特色。劇中還融入了張曙的經典創作歌曲,如《保衛國土》,《日落西山》,《還我山河》,《洪波曲》等。 黃梅戲劇與抗戰歌曲的結合相得益彰。不但使觀眾享受到黃梅曲調的婉轉動聽,娓娓道來,同時又讓觀眾感受到抗戰革命歌曲的慷慨激昂。 演員精湛的唱腔,嫺熟優雅的颱風,以及緊湊協調的劇情博得觀眾的陣陣掌聲,其現場的燈光,音響,舞美的密切配合更是讓在場觀眾享受了一場視聽盛宴。

  當天,歙縣影劇院座無虛席,一個小時五十分鐘的演出,劇場內多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曙光曲》頌揚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作為個體生命對於國家民族命運的責任心、使命感和獻身精神,這種精神深深感染了現場觀眾。

  觀眾洪女士告訴記者,“我覺得人物塑造很生動,很符合那個年代年輕人的思維,就是為了革命,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奮勇向前積極向上。張曙用他的歌曲用他個人的優勢宣傳革命,與現在我們國家宣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較一致。同時劇中還運用了黃梅戲和音樂劇的結合,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按照安徽省委宣傳部的要求部署,我們努力說好黃山人的故事,傳遞黃山正能量。”黃山市委宣傳部負責人稱,張曙是抗戰音樂家,卻並不像聶耳等人全國知名而為眾人熟識,但其實在創作抗戰歌曲這條路上,張曙稱得上是聶耳等人的引路人,他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作品題材好、立意好,並且張曙的這種樂觀、堅毅的精神是我們現代人需要呼籲的,他奮鬥不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去謳歌,去禮贊的。”

  黃梅音樂劇《曙光曲》不僅向觀眾傳達了抗日戰爭中革命烈士捨身取義,慷慨激昂的民族大義,更是通過黃梅戲這種腔調展現了源遠流長的徽文化內涵。

  黃山市文化委負責人介紹:該劇入選安徽省文化強省資助項目。由黃山市藝術劇院擔綱排練統籌事宜,並發動聯合了多方文化力量。

  據瞭解,該劇主角張曙的扮演者是來自合肥市廬劇院25歲的青年演員陳勝超,學藝十年的他曾參演過《孔雀東南飛》、《李清照》、《東門破》等多部大型舞臺劇。他表示:“張曙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毅然扛起年輕人應該扛起的那份責任,讓我十分感動。我們作為當代青年,雖然從事不同的行業,但應該有同樣的一個目標,就是為了我們大家,盡自己全力去做自己該做的。”

  張曙的老師田漢一角便由來自歙縣文廣新局的施興華扮演。“張曙是歙縣坑口人,但其實很多年來,非業內人對他不一定很瞭解,歙縣張曙音樂廣場的建成才讓一部分歙縣人知道了還有一個與聶耳齊名的音樂家。這次,市文化委以建黨95周年為契機,打造這樣一個大型音樂劇,作為歙縣人,我覺得這件事情非常有意義。我也感到十分榮幸。”施興華說道。

  該劇特別邀請了上海滬劇院蔣東敏編劇創作,國家一級導演潘昱竹執導。潘昱竹告訴記者,張曙是抗戰音樂家,他的《保家衛國》《日落西山》《還我河山》等在中國音樂史上有一定影響。“這個戲的意義不僅在讓大家知道張曙,更要去學習感受傳承他這種奮發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追悼:九歌傳四海 一死足千秋

  張曙與聶耳被並稱為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兩員猛將,為全民抗戰起著很大的推進作用。《曙光曲》音樂劇以張曙夫人周琦的回憶為經,以張曙1932年至1938年的主要活動事件為緯,、勾畫出樂觀、堅毅、勇往直前的革命音樂先驅張曙的形象。全劇以百姓喜聞樂見的黃梅戲為唱白,其中穿插多首張曙譜曲的革命歌曲,從上海到長沙再到徽州,寫實的舞臺背景、振奮人心的配樂,把觀眾帶入那個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十分具有感染力。

  張曙是歙縣坑口鄉人,自幼受家鄉徽戲音樂薰陶,8歲時已能拉胡琴為徽戲伴奏,1926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科。曾參加田漢領導的“南國社”。張曙是新音樂開創者和組織者中的一員主將。1933年經田漢介紹,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革命戰士。

  為探索革命歌曲的民族化、大眾化的創作道路,他和聶耳、任光、田漢等人一次次地組織開展救亡歌詠活動,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給全民族的抗戰起了偉大的推動作用。他曾兩次被捕,遭受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迫害,牢獄、酷刑沒能使他屈服,反而使他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堅定地為真理而奮鬥終身。1938年12月24日,在桂林文昌門,張曙為了組織聲勢浩大的“桂林反轟炸歌詠大會”,遭受敵機轟炸,張曙和愛女達真遇難,享年三十歲。其創作的《保衛祖國》、《洪波曲》、《日落西山》、《丈夫當兵去》、《壯丁上前線》等歌曲在當時就深受人民的喜愛,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成為抗日戰爭期間團結人民、鼓舞鬥志,打擊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1940年9月3日,在重慶召開追悼張曙逝世的紀念會上,周恩來在講話中說:“……張曙先生和聶耳同為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兩員猛將………給全民的抗戰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功績是永遠永遠不可磨滅的。”這是對張曙一生表現作出的結論和評價。“九歌傳四海 一死足千秋”是郭沫若先生給張曙寫的挽聯。

  歙縣:張曙故里 徽劇之鄉

  歙縣,古名歙州,隸屬于安徽省黃山市。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歙縣古城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東南鄒魯“、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禮儀之邦“等美稱。2014年歙縣古徽州文化旅遊區入選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歙縣,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秦始置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一直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集中展示地,是徽州文化和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著名的“徽劇(徽班)之鄉”、“中國徽墨之都”和“中國歙硯之鄉”、“中國牌坊之鄉”,更是在明清兩代曾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

  名城與名人交相輝映。歙縣孕育了經濟學家王茂蔭、新安畫派奠基人漸江、黃賓虹、經學大師吳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樂家張曙等一大批歷史名人,程朱理學、新安畫派、徽派建築、徽派盆景、新安醫學、新安文學及徽戲、徽墨、歙硯、徽菜等都閃耀著徽文化的燦爛光芒,在中國文化中獨樹一幟。

  今天在歙縣,張曙幼時就讀的私塾,已經命名為“張曙小學”。張曙公園、張曙音樂廣場也已建成開放,在坑口鄉的張曙故居修葺一新對外開放,如今這些已經成為歙縣人民緬懷張曙先生,以及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最好的基地。

  近年來,歙縣縣委縣政府把弘揚歷史文化,發揮名城、名人優勢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託豐富的徽文化資源,著重挖掘、提煉和開發徽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時代生命力的文化旅遊資源,以國家批准建立的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契機,積極打造“以徽州古城為中心,以古城風貌、徽州府衙、徽州名人、館藏文物、徽派藝術、徽派工藝、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州菜系等徽文化品牌項目為支撐”的文化產業精品工程。(攝影:張建平)

[责任编辑:肖静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