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商报专稿

赫哲族文化繼承者付占祥:樹皮器物承載曆史 創新技藝傳世代

2017-11-22
来源:香港商報網

付占祥制作樺樹皮制品。黑龍江省饒河縣委宣傳部供

  【香港商報網訊】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世代沿江而居,漫長的漁獵生活賦予了這個民族特有的曆史文化。他們用樺樹皮制作生活器具承載歲月年輪,凝刻對江楓漁火的記憶。進入現代文明後,他們所喜歡的樺樹皮器具漸漸退出了平常生活,能夠掌握樺樹皮制作技藝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國家級樺樹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付占祥,赫哲族名付特哈.霍坤,用30多年的時間致力於樺樹皮制作工藝的研究與開發,他在民族傳統制作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挖掘出了別具一格的樺樹皮工藝品制作工藝。

  據考證,早在三千年前樺樹皮工藝就開始在北方民族延續,因此樺皮工藝在文化人類學上有著「活化石」的稱譽。現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四排鄉已是遠近聞名的旅遊景區,付占祥的樺樹皮工藝品在這裏非常受歡迎。由於樺樹皮原材料珍貴,再加上掌握這門古老技藝的人非常稀少,老付的樺樹皮手工制品價格雖然昂貴,但前來求購的人仍然絡繹不絕。

  用一生堅守民族文化

  個子不高,皮膚黝黑,精力充沛,擁有赫哲族人顯著特征的細挑眼睛和高高的顴骨。記者見到付占祥是在齊齊哈爾大學,他正在幫助該所高校翻譯赫哲族語言。他說,“能夠把民族的文化保留下來,是我一生都要去做的事情,我需要有這個擔當,這是一種責任。”

  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上,付占祥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樺樹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付占祥不僅繼承了赫哲族樺樹皮工藝傳統,還研習赫哲族服飾、被褥上各種雲紋、花草、蝴蝶等幾何圖案,以及婦女用彩線刺繡的精美花紋、圖案等,並對赫哲族民歌、舞蹈等藝術形式作了研究,力求將本民族的審美群體意識糅合進樺樹皮工藝的創作。他不斷創新,分別制作了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的《赫哲婚俗》、《赫哲狩獵》、《冬季捕魚》等系列作品。

  興趣使然拜師老藝人

  付占祥出生在同江,1982年來到赫哲族四排鄉,被這裏的民族文化印跡所深深吸引,正好也遇到了赫哲老藝人尤連仲。開始是好奇,因為之前從沒見過樺樹皮工藝,從那時起,付占祥一有空就去尤連仲家,幫著扒樺樹皮幹點零活,後來慢慢開始學習樺樹皮工藝制作技藝。

  付占祥說,樺樹皮在以前不是藝術品,是生產生活用的,可以做很多東西。付占祥回憶,當時尤連仲家裏有很多生活用品都是用樺樹皮做的,裝旱煙、針線的笸籮,養花的花盆,喝水用的水杯等。他說,記得當時有位作家要寫一本《赫哲人》的書,來到尤連仲家裏看到了這些樺樹皮制品就說,要幫著推出市場,後來真的成功了,樺樹皮制品開始被大家知曉。

  保護生態每年剝一次皮

  樺樹皮具有很好的防水、抗腐蝕性能,以此制成的器皿輕便、易攜帶,不易破碎,是狩獵民族喜歡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付占祥說,傳統的樺樹皮加工技藝有剝取樹皮、將皮子浸軟或煮軟、剪裁縫合、裝飾圖案四個步驟。現在做的裝飾畫也開始有用砸壓或是剪貼的,圖樣多源於生產、生活之中,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模仿自然構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每年6月中旬是樺樹返漿期,樹皮和樹幹之間存有水分。付占祥說,這個時期的樺樹皮最好扒,稍微割條縫一拽就下來了,過了這個季節就是撕也撕不下來。在扒樹皮的時候都要選擇直徑30厘米以上的樺樹,扒下來後就接近1米寬。樺樹有兩層皮,裏面還有一層老皮,扒下樹皮的樹是不會死的,也不耽誤生長。付占祥說,為了保護生態,每年只扒一次樺樹皮。(於海江)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