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福建 > 本地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丁世忠建言: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体育用品产业转型升级

2018-03-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田琴、吕斯达北京报道: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长期关注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制造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等话题。今年两会,丁世忠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体育用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丁世忠认为,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特别是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体育产业繁荣背后,体育用品、体育鞋服制造等传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平台缺失、创新人才不足等,严重困扰体育用品行业转型升级。”在丁世忠看来,安踏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品牌”,就要有比肩国际水平的创新能力,成为勇于创新、鼓励创新的品牌,实现由“消费者买得起的品牌”向“消费者想要买的品牌”转型升级。

  为此,丁世忠建议:

  第一,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育用品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改革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考核机制,将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及其成果的有效应用作为相关院校和科研人员的考核重点之一,让其考核权重、激励水平不低于论文、著作等其它成果;可对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工作和拨款进行规划,设定与企业合作研发的项目在全部工作和拨款中的占比范围标准,引导科研单位重视与企业的合作研发工作,促进院校、科研单位的相关研究与行业、企业发展建立更紧密联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依托行业或行业龙头企业,把有优势的大学、科研院所与优势企业组织起来,采取“企业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解决行业企业创新开发的技术和人才依托问题;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相互任职,发展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二,降低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成本。创新是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则是促进体育产业繁荣的重要保障。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然不足,具体表现为“一高一低”: “高”是指保护成本高,“低”是指侵权成本低。很多企业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维权,而侵权人面临的行政处罚或法院判决赔偿往往只有几千元,如此“低成本”造成商标假冒、仿冒和“搭便车”的情况屡禁不止。建议建立和完善驰名商标数据库,一方面方便商标审查人员进行检索,在商标注册审查过程中主动驳回“搭便车”的注册行为;另一方面在行政执法或司法程序中,应严厉打击“恶意抢注商标”等侵犯驰名商标商标权的行为;在外观设计保护方面,针对运动鞋服设计的季节性和流行性,可以借鉴欧盟的“非注册外观设计专利制度”,只要产品上市销售便可以自动获得3年的保护,3年之后企业再根据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决定是否转为申请注册外观专利进行保护。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加大侵权惩罚力度,对侵权主体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

  第三,推动建立国家级的体育用品行业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市场的趋势。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规模庞大,但企业都是各自为战,各自研发。有个别地方政府和机构建立一些共享平台,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有限。未来市场的竞争是平台的竞争,体育用品产业需要一个国家级的行业创新平台。建议成立全国性的“体育用品产业研发创新服务平台”,致力于与体育行业相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和资源整合,为体育用品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出台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平台运营开展,吸引国际高端研发人才,建立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制定配套的扶持、激励机制,推动参与平台的各相关单位配套充足的资源,对平台工作给予充分的支持。

  第四,加大运动鞋设计人才培养,培育自主创新型人才。《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的从业人数要达到600万,2017年我国相关从业人数不到450万,数量上有着巨大缺口。目前中国设计业整体水平与先进国家比,差距还比较大。从业者人数不足,顶尖人才稀缺。在体育用品鞋服制造业,以专业的鞋类设计人才为例,相关人才极为稀缺。现在中国“双一流的高校”的鞋类设计专业几乎是空白,学生可选择的专业院校很少,导致优秀设计人才极为缺乏。应加大鞋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投入。建议在相关重点高等院校开设鞋类设计专业,提供专项资金,加大引进全球一流人才力度,让他们进校园、进企业,培养自己的高素质人才;将设计、特别是鞋类设计人才纳入国家人才资源库,做好人才的公共服务工作;由政府牵头,引导设计人才和优秀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充分发挥设计人才的作用。

[责任编辑:程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