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地方产业

“边穷远”小村2年实现华丽转身

2017-09-15
来源:信息日报

  大陇镇瑶背村

  “边穷远”小村2年实现华丽转身(图)

  井冈山市瑶背村依靠茶竹果“231”工程致富

  ■记者沈澈清、李征、实习生彭坤阳 文/图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井冈山市发力精准、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该市推进“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重点打造“231”富民工程,实现“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如今,井冈山市的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8%降至1.6%;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600元增长到4500元以上,每年增长超过10%。

  “231”富民工程带动村镇富起来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专业合作社是藤,合作社紧紧把贫困户连接在产业链条上。井冈山扶贫产业发展的思路是打造“231”富民工程,即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和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在脱贫攻坚中,实现每个乡镇有一个一定规模的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有一个产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有一个增收项目。

  根据贫困程度,该市把特别贫困的列为红卡户,一般贫困的列为蓝卡户。市里给予每一户贫困户产业发展帮扶资金,红卡户10000元,蓝卡户5000元。

  这笔资金不是直接发给农户。红卡户的资金注入村镇银行,确保年收益不低于股本金的15%,即每个红卡户每年固定增加收入1500元;蓝卡户的产业帮扶资金,如果自身没有能力发展产业,则以入股形式投入合作社,确保贫困户每年有12%到15%的股金分红,这样一来,每年增加收入750元左右。3年时间,井冈山市新增产业扶贫合作社209个,实现了贫困户入社率100%。

  拆除危旧土坯房 造出一个新瑶背

  井冈山市大陇镇瑶背村是一个边穷远的小山村,该村六个自然小组125户共计589人。瑶背村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朱毛挑粮小道”途经的村庄之一,当年朱德挑粮上山,渴了捧起村边小溪里的水喝,累了坐在村里树下歇息,是一个富有红色文化的村庄。

  2年前,瑶背村全村房屋残破,人畜混居、混饮,冷水田、石头田占80%,一年的产出还不够村民的口粮;交通基础差,产业未开发,山后唯一的一片竹木林被压死在皑皑大雪中。车子进不来,产业出不去,村民们只能眼巴巴地忍受“人在家里穷,树在山上烂”的苦日子。

  2016年井冈山提出要拆除所有危旧土坯房,该镇吹响了“苦干30天,脱贫勇争先”的号角。短短一个月时间,瑶背村干群合力,新建正房12栋,新建集体牛栏7间,拆除无人居住正房8栋,拆除土坯杂房48间,维修正房66栋,维修旁房36间。因户精准施策,统筹实施,所有贫困户及全村群众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

  发展果业种植,农民变股东户户有分红

  房子建好了,但没有富民产业,就没有造血功能,更没有脱贫的可持续性。为此,瑶背村紧扣全市茶竹果“231”富民工程,引荐隔壁湖南炎陵县有着“黄桃王子”之称的炎陵县黄桃协会会长,到瑶背发展黄桃种植。

  在村支书陈甲辉的带领下,全村流转撂荒地420亩,重点发展黄桃产业,注册成立了挑粮小道生态农业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吸收贫困户加入。贫困群众在土地租金、股金、务工佣金等方面收入都在增加;红卡户每户5000元、蓝卡户每户3000元入股资金加入黄桃合作社,享受每年不低于15%的分红;每户在基地认领托管1亩以上果园,由公司管理,将纯利润的50%全部返还贫困户。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企业与农户共赢。

  为了带领全体村民发展产业,陈甲辉带头种植猕猴桃80亩,带动全村10余户增收。红卡户宁竹英等人跃跃欲试,随后,村里的黄桃户、竹荪户、猕猴桃户不断涌现,以往的荒山坡变成了聚宝盆。如今,瑶背村利用村里的荒山荒地发展产业,户户有分红,家家有收益。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