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福建 > 本地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柳红:做大做强我国茶产业,提升茶产业国际竞争力

2018-03-16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田琴、吕斯达北京报道:“中国虽是世界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调研发现我国茶叶出口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效益和竞争力与国外一流企业存明显差距。”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民革中央委员、民革福建省委副主委柳红在经过深入调研后发现,我国是产茶大国,却不是产茶强国。为此,她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做大做强我国茶产业,提升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经过深入调研,柳红发现,从目前的茶叶消费市场看,中低端茶叶在国内市场已经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情况,而出口市场正好是以中低端散茶为主,能够和国内市场互补。2017年1月-10月我国共出口茶叶29万吨,金额约1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5%、7.5%,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超过35万吨,达到近年来的最大值。

  但是茶叶出口存在着几个显著问题。首先就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我国茶类“品种”虽然众多,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等为国内消费者所熟悉,说到具体品牌和茶企却知者寥寥,能直接进入国外市场直接销售的更是凤毛麟角。据2017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专项研究的数据显示,获得有效评估的128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品牌总价值为293.22亿元,平均品牌价值为2.92亿元,高品牌价值的有效评估品牌占比极少,处于低品牌价值的品牌数量占绝对比例。这说明,中国多数茶叶企业规模不大,品牌价值低。以福建省为例,自主品牌能在国外销售的企业只有5家,且出口量占比不到5%。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茶企在茶叶生产链和国外市场分销渠道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大量企业、外贸公司长期被压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只能沦为国外品牌的原料供应商,更多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如出口到欧洲的红茶散茶产品价格仅为斯里兰卡的56%,产品经济附加值低。

  其次,标准化程度较低,没有建立茶叶品质分级标准。我国茶叶种植以农民“一家一户”为主,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滞后,导致管理水平不一致。而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的茶园管理则以大型农场为主,茶农也往往受过良好的职业培训。我国茶叶平均亩产55.8公斤,仅为印度的40%。茶叶加工上,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生产出来的茶叶标准化水平低。而且由于产地既有利益,没有建立茶叶品质分级标准,从而制定相应的价格体系,引发了茶叶市场特别是在出口市场恶意压价等乱象,严重影响了出口茶叶的口碑。

  第三,产品结构不适应国际市场。我国茶叶出口主要集中在亚、非的伊斯兰国家市场,绿茶占绝对比例,达九成以上。而国际上最主要的茶叶消费地区——欧美及中东地区,是以饮用红茶为主,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量较少。在商品形式上,国际茶叶市场以袋泡茶、茶饮料为主导,而我国出口的茶叶绝大部分是散装的原料茶,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较低。这种出口格局依赖性明显,产品开发上的不对路导致国际市场适应性差,无法满足国际茶叶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最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愈加严苛。近5年,欧盟对茶叶相关法规进行了多达69次修订,农残标准限制对象已从一般农药扩展到草甘膦等除草剂,再到蒽醌、多氯酸盐等环境污染物,从企业自身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延伸至公共质量管理体系。绿色壁垒高筑造成部分出口商选择主动放弃欧盟市场。此外各类认证也推高出口成本,越来越多的进口商要求茶产品通过有机认证、雨林认证、UTZ(咖啡、可可和茶叶的可持续发展认证)。质检总局标准与法规中心组织的全国177家出口茶企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专项调查中发现,有126家(71.1%)企业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其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阻碍,其中106家(59.8%)企业受到影响,造成直接损失额4.69亿元,为此新增成本1.17亿元。因此,柳红提出建议

  第一,要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逐步提高我国茶叶规模化生产水平。由国家层面组织建立茶叶品质等级分级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茶叶分级价格体系,鼓励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搭建产区生态云平台,通过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为整个产区提供生产种植导向性意见,特别是在出口产品主产区,建设规模化和规范化的生产作业区,改善茶叶初制环节相对粗放的状况,提升加工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实施一药一码一册的溯源管理。鼓励科研院所加大对新设备、新产品的创新研制力度,同时通过政策性补贴鼓励企业使用新设备进行生产。

  第二,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积极开展国际互认工作。由国家层面积极组织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通过引导扶持,帮助国内的认证机构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相互认可机制,既减轻国内企业认证负担,也有助于推进茶叶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融合,提升“中国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三,要打造中国茶文化体系,推广茶文化影响力。借助海丝茶文化溯源、“一带一路”茶文化推广、国际级茶博会、孔子学院等,讲好中国茶故事,挖掘中国茶的文化品味,推出中国茶文化品牌,从品鉴文化、消费文化、茶艺文化等方面推动中国茶品牌与价值提升,让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亮相,扩大中国茶在国际的占有力和影响力,构建国际性展示交易平台,掌握世界贸易通道中的话语权。

  第四,要整合茶产业资源,打造领军企业,塑造知名品牌。一是主要茶产区的地方政府要根据各生产区域茶产业的优势和特色,针对出口茶产品,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品牌建设等全方位促进发展举措,打造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茶文化品牌,集中塑造强势品牌和领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茶叶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出口红茶产品的推广力度,对在国外重要城市推广和开办相关项目或品牌店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奖励和扶持,减少企业推广成本,让品牌更具竞争力。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