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福建 > 特别报道

福建以四「兩」挑起村落保護千斤重擔

2016-03-15
来源:香港商報

  保護傳統村落 留住八閩文化之根

  福建以四「兩」挑起村落保護千斤重擔

  中國屬於世界上最古老的,也是最大的農業國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開始農耕生產。幾千年來華夏兒女植五穀,飼六畜,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傳統村落囊括了農耕文明的所有成果,是中華文明之根基。中華文明延續數千年從未中斷,傳統村落功不可沒。中國歷史上曾出現數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造成大量北人南遷,這些中原人無論遷到哪里,選址建村后,都要立祠堂、修家譜,樹家風、立祖訓,不忘的是記憶中的故土家園,延續的是中華傳統美德,傳統村落就這樣代代傳承著中華文明的基因。福建山海一體、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孕育了深厚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閩越文化、朱子文化和海絲文化,與臺灣隔海相望,是連接東南亞的橋梁,有1000多萬海外華人華僑,為中國第二大僑鄉。時至今日,八閩大地上遍布文化各異的傳統村落,這些村落歷經滄桑變遷,依然熠熠生輝,是八閩兒女血緣親情的紐帶,是華人華僑魂牽夢繫的鄉愁寄託。

  經過十數年持之以恆的努力,福建省已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42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位,中國傳統村落125個,數量居全國第六位。為了讓八閩文化之根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浪潮中不衰弱、不磨滅,讓文明符號得以活態延續和傳承,福建正走出一條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的新路徑。香港商報記者田晴葉子

  用好兩個主體:政府和民間

  政府和民間是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兩個主體,政府主導、民間聯動,齊心協力保護彰顯著人文氣息的古村落。

  保護傳統村落,必須堅持政府主導。近年來,福建省陸續編制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發展規劃、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築、特色建築保護發展「十三五」規劃,以規劃為統領引導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組織開展了傳統村落、傳統民居類型、歷史建築和特色建築等普查,摸底掌握了全省傳統村落分布情況。2012年以來,共普查登記有一定歷史文化資源的村落1017個,并支持積極申報中國傳統村落。建立省市縣傳統村落名錄,公布了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339個,各市縣也紛紛認定公布市縣級傳統村落名錄,如三明公布市級傳統村落98個,漳平公布縣級傳統村落21個,連城公布縣級傳統村落16個等。通過普查登記和建立名錄保護體系,一大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落得以挖掘出來,基本遏制了傳統村落大量消失的局面。

  保護傳統村落,必須堅持民間參與。村民是傳統村落的主人,要讓村民從被動保護轉變為自覺保護。正如《馬丘比丘宣言》所強調的,古村文化保護是為了使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和諧適應的生活建設過程,而不僅是修繕物質載體——古村落、老建築的過程。在連城培田、新羅竹貫、長汀中復、永定洪坑……通過教育引導、環境整治和示範推動,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認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愈加重視、珍惜自身文化血脈的傳承,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主動配合政府開展傳統建築的保護修繕。村民自籌資金、投工投勞,不僅是進一步明確村民作為村落主人和民居權利人地位的過程,更是村民物質生活改善和精神生活豐富的過程。

  與政府保護行為相呼應的是,一大批民間人士行動起來,通過各種方式保護古村落,保護古建築,福建逐步形成留住鄉愁的文化自覺。去年10月31日-11月3日,「中國(福建)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在連城舉行。一批國字號的民俗學、建築學、社會學、民間文化研究等專家學者在會上交流經驗、建言獻策,共同探討古村落保護利用的辦法和出路。來自兩岸高等學府的專家紛紛為福建傳統村落做保護規劃,許多熱心華僑回鄉,帶來新的理念并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永泰縣邀請臺灣團隊,采取針灸模式,打造重要節點,整理挖掘傳統手工作坊和工藝,引入臺灣新型業態示範帶動,推動古鎮和傳統村落的旅游發展。

  抓好兩條主線:保護和利用

  保護和發展是兩條主線,它們的交叉、融匯、共進,是傳統村落保持生命力、健康發展的根本。

  在保護方面,福建省重在整治村容村貌,提升村莊的宜居性;重在修復傳統建築風貌,形成統一協調的整體建築風格;重在恢復村落原始狀態,再現傳統格局和地形地貌等環境景觀;重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傳統村落見人見物見生活。但福建省傳統村落量大面廣,多數分布在山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財政困難,保護資金普遍匱乏。2014年以來,福建省采取樹典型、促帶動的方式,省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重點扶持10個傳統村落、名鎮名村保護和環境面貌改善提升,通過樹立示範典型,以點帶面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2014年10個重點扶持名鎮名村全年實施項目77個,完成投資2.44億元,2015年10個重點扶持名鎮名村全年實施項目79個,完成投資2.14億元,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不少市縣也克服困難提供了本級財政支持,僅以龍巖為例,龍巖市政府每年預算安排1000萬元資金,「以獎代補」扶持一批傳統村落的保護,力求完整保存傳統村落的歷史信息和歷史韻味。

  在發展方面,福建積極拓展新政策,實現傳統村落的有限開發與合理利用。如邵武市和平鎮破解徵地拆遷難題,圍繞「田園古堡、古韻和平」主體,大力修繕保護古民居、古建築,適度發展旅游業,古鎮環境景觀面貌改善明顯提升;尤溪縣桂峰村重點保護幾十棟歷史建築和古街古牆,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明顯改善環境景觀面貌,延續了歷史風貌和古民居遺產,帶動了鄉村休镕旅游;福安市溪潭鎮廉村突出「廉」文化,分步開展建築整治修繕、歷史環境要素修復、綠化美化提升,對破損官道、城牆、碼頭、后湖宮、鳳池、古民居、祠堂等建築進行了修繕,建設了公廁、停車場,成為國家省級廉政教育基地。還有連城縣培田村,堅持「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有機結合,用規劃理念引領,堅持疏堵結合,保證群眾利益,推進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利用。

  突出兩項重點: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一直以來,福建省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突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項重點,不僅保護外在「筋骨肉」,更注重傳承內在的「精氣神」。

  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福建將歷史建築、特色建築普查拓展延伸到村莊,繼續委福州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對具有保護價值的建(構)築物進行全面普查,并提出歷史建築、特色建築的認定條件和分級標準,建立完善歷史建築、特色建築保護名錄。福建還有18個中國傳統村落被列入國家文物局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名單,其中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永安市青水樤族鄉滄海樤族村等3個村落2015年共爭取中央財政資金7697萬元,支持村落中有較高價值的文物建築開展保護性修繕,并對有礙觀瞻的建築進行了拆除。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福建不斷探索推進民間文化的保護,讓傳統村落更加形神兼備。「附麗在古村落上的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多元化的龐大載體,也是許多從福建走出去的華僑華人、閩籍臺灣同胞的原鄉。」福建省住建廳副廳長王勝熙認為,古村落保護不僅在於物質層面,更在於文化和精神層面。福安市有一個廉村,行走在寓意「方正剛直」的青石古道上,不時能看到各種古老牌匾、對聯、照牆等歷史遺物,整個村莊散發著濃郁的廉政歷史文化氣息。「唐肅宗為嘉許薛令之廉潔清正,而敕封他的故鄉為『廉村』、水為『廉溪』、山為『廉嶺』。」村里的「義務講解員」、老支書陳木成如數家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福建省從樹立文化自信的高度認識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既要保證人在村中,也要保證當地獨具特色的文化與村落同在,讓「活著的文化」活得更好,不與現代文明脫節斷鏈,并從中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軟實力,為鄉土發展貢獻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

  彰顯兩個角度:鄉土與鄉愁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記得住鄉愁,勾起了思鄉游子的鄉土情結,激盪了無數閩籍海外華人華僑的鄉愁記憶!「保衛鄉村,留住鄉愁」,成為行進在工業化、城鎮化快車道上的中國一個緊迫話題。

  目前,不少地方的傳統村落保護均「自上而下」,往往缺乏村落的視角、村民的視角,費盡心力保存下來的古村落、古建築、古文化,更多是給旁觀者、過客準備的。而在福建,這里不僅有魂牽夢繫的鄉土風情,更有味道濃郁的鄉愁記憶。

  鄉土是鄉愁的載體,是村莊之本。中國傳統的農村是鄉土社會,這個鄉土社會關系是個同心圓結構,最核心是血緣關系,其次是鄉緣關系,然后再慢慢延伸出去,這種血緣或地緣關系具有很強的凝聚力,是勾起炎黃子孫鄉愁最根本、最牢固的紐帶。在傳統村落里,我們可以依然體會到親情血緣關系凝結的鄰里和諧、守望互助的濃濃真情,這種親情血緣關系就是我們炎黃子孫不舍的根。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在很多傳統村落,春節、清明兩大節日,福建很多海外華人華僑紛紛回到自己的故鄉認祖歸宗,這就是鄉愁的強大向心力。為此,福建在推進紮實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對鄉土的保護。福建組織了大規模的傳統村落調查和研究,挖掘出每一個傳統村落的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和傳說故事,整理出每一個傳統村落的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和傳統技藝,為每一處古建遺存和每一株古樹名木進行登記和建檔。永定8000餘座保留良好、獨具特色、形態各異的客家土樓,已經成為福建的經典名片。而這一切,就是為了保存農耕文明的精華,就是為了留住八閩文化的根。

  鄉愁是青山綠水、明月繁星,更是難以割舍的親情。如何在新城建設中保護發展傳統村落、延續鄉愁記憶?晉江等地也探索走出了一條「建城」與「守鄉」有機統一的新路子,讓傳統與現代相生相融。「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是中國地域文化的特點,晉江在歷史街區和傳統村落保護中堅守這一特點,對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推進五店市傳統街區、安海鎮、金井鎮福全村等首批閩南文化生態重點保護區域的規劃編制。在五店市傳統街區規劃中,對改建拆遷區域內有價值的古建築構件進行鑒定、登記、拆卸、收藏和整理,保留81棟傳統建築,更新建設43棟建築,形成年代分明、特色鮮明的風貌建築地標;鞋都改造片區專門規劃民俗文化區,將涵口村陳紫峰故居等6幢歷史風貌建築納入其中。這不僅完整保留了具有燕尾脊、馬鞍牆元素的「皇宮起」閩南紅磚大厝這一鄉土符號,更完好傳承了具有區域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等多元價值的鄉愁記憶。

  通過發揮政府和民間兩個主體作用,抓住保護和發展兩條主線,突出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保護兩個重點,彰顯鄉土和鄉愁兩個角度,福建傳統村落逐漸煥發勃勃生機。薪火相傳,不舍故土,守望鄉愁,傳承八閩文化的福建傳統村落正向世界展示著自身的影響力,正成為復興中華文明的一片陣地!

[责任编辑:董慧林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